在消費級加密賽道創業:那些沒人告訴你的事
原標題:What mom hasn't told you about building in consumer crypto
原作者:Mac Budkowski
來源; kanfa
編譯:Zhou, ChainCatcher
由於原文篇幅過長,編者在儘量不改變作者原有邏輯的前提下進行了編譯。
過去兩三年,很多人把增長與PMF掛等號。 但在消費級加密(consumer crypto)賽道裡,這條等式最容易失效:你看到的增長,可能只是投機、口碑支持或週期紅利的放大鏡。 真正決定生死的,是留存與真實使用動機,以及你能否在一個小而碎、被代幣與殭屍項目不斷分流注意力的市場裡,跑出穩定、可複用的信號。
一、信號為何會失真?
1)營收也可能是“假陽性”
Farcaster 推出 Pro 訂閱後,24 小時收入超 100 萬美元。 聽上去像 PMF,但細看數據:近半購買者粉絲不足 100 人,與“重度用戶定位”並不匹配。 原因之一是投機動機——早期買家第二天拿到約 600 美元空投回報,24 小時 5 倍。 結果是:錢進來了,驗證未必進來。 在加密環境下,這類外源激勵隨時會讓儀表盤看起來很亮,卻對產品價值本身貢獻有限。
2)善意的付費,不等於真實需求
Kiwi 在早期要求購買 10 美元 NFT 通行證,自然增長拿到了一批付費用戶,包括名人。 但事後覆盤發現,相當一部分人出於朋友支持、價值觀認同,或花網絡錢不心疼。 也就是說,付費不等於留存,更不等於核心價值命中。
3)週期紅利是把雙刃劍
如果你在 2020 年做 NFT 交易所,可能自然被浪潮推著走; 但 2025 年重複同樣的路,環境就完全不同。 當你的曲線踩到外部熱度(而非產品內生價值)時,漲得越快,回落也可能越快。
4)注意力被劫持
加密世界裡存在大量殭屍項目,創始人退出社區,用戶還守著 Discord 與代幣敘事,...